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最主流方式,越来越多的律师都想要,或者开始尝试利用视频来做营销、做品牌。
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个人品牌塑造的方式和吸引客户的模式也全然不同。
我们观察市面上大部分的律师视频类型,主流的有两种,一种是律师个人日常成长类的分享,一种是口播普法。
个人成长类赛道展现律师的日常生活与成长过程,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信任感,有利于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而走专业普法路线,则侧重于展示律师的专业知识和处理案件的能力,迅速建立起律师的权威性和专业形象。
这两种视频类型,前者呈现的是个人的成长史,后者呈现的是律师专业性,对客户产生的说服力也不同。
选择前者的客户,是看重这个律师的真诚,很信任他,觉得很靠谱;选择后者的客户,则更看重专业性,购买的是专业技能。
个人成长类赛道
个人成长分享这一类型的短视频是年轻律师们的新宠,渐渐成为律师们打造个人 IP 优先选择的方向。这种类型的内容通常涵盖律师的学习经历、职场挑战、以及生活日常,为观众展现出一位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律师形象。
通过分享个人的成长故事,律师能够展示其作为专业人士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能展现其人性化的一面。通过这些故事传达出自己的能量场,展示了律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情感波动和成长。这种情感的共鸣和专业的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视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类视频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打破了律师行业那种传统的、略显严肃甚至冷漠的形象,使律师看起来更加平易近人和可接触。通过揭示律师在职业生涯中的成功和失败,观众能够看到律师的喜怒哀乐,也会面临困境和挑战,这种展示可以极大地提升观众的共鸣感,降低专业服务的心理门槛。
专业口播类赛道
专业口播类视频也自有其价值。法律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普通大众对其认知往往存在误区或缺失,因此律师通过视频普法,填补了一种社会需求的空白。
专业类视频的主轴是围绕具体的法律知识、案例分析以及法律新闻解读等内容,这无疑要求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功底,还要具备将复杂法律条款“翻译”为大众容易理解语言的能力。
当律师解读一个最新法律案件或是通过视频详细说明某个法律条文时,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律师的专业水平。当律师在视频中用平实的语言解释法律概念,或是分析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时,实际上是在以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这种行为自然能够增强观众对他们专业形象的认同。
从市场角度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公众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进化。特别是在当前,新兴的社会热点议题频繁引发法律讨论和公众关注,律师可利用视频这一形式,针对这些新兴议题提供专业见解,不仅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还能为未来潜在的法律服务铺垫基础。
专业普法视频还有助于律师精准定位潜在客户群。不同于个人日常分享,专业视频更可能吸引那些有具体法律需求或高度重视法律保护的个人或企业关注,这为律师建立与高价值客户的连接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如何选择赛道?
律师在选择制作短视频的类型时,不仅需要考虑个人兴趣和专长,更应综合考量市场需求、目标群体及个人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局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确定个人 IP 品牌定位。
从客观情况来看,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更新和内容消费趋势也极大地影响了视频类型的选择。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公众关切制作内容,能够有效增加观看率和互动性。
不管选择如何,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最终都可以构建和巩固律师的专业形象,逐渐建立起稳定的观众基础,并逐步转化为实际案源和创收。
律师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地学习市场化营销知识,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平台动态,不断优化内容和表达方式,以保持个人品牌的鲜活和专业影响力,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via公众号:iCourt法秀(fsoo-com)